我不是個看完每本書都會寫心得的人

特別是後勁越強的書 我寫下心得感想的機會就越小 (可能是怕自己筆墨文采不好褻瀆那些我特別愛的作品吧!)

不過最近越來越覺得 我應該要試著把我的想法寫下

即使是簡單無誤也無妨

那只是對自己曾經喜歡過的文化的一種檢視與紀錄

 

寫下朱雀心得前 我想簡單來下筆一些我對“中國”這個在台灣極其敏感的字眼的認知

原因是 朱雀 是個南京的故事 作者書寫了這個城市 以一群在南京相識相會的人做為引子起了開端,貫穿了三代的老南京人所發生交錯的時代故事

我不認識南京也沒去過南京 但是每當讀這些“中國”的故事 常常令我感慨萬千

就跟讀完張戎的 <三個中國女人的故事> 有一樣的感觸吧!

 

如果要常常用台灣政黨間賣弄的那一套你是不是正港台灣人來區分的話

我可能血統不是很純正XD

我的親爺爺是中國大陸跟隨著國民黨一起撤退來台的

爺爺過去曾是空軍後勤軍官 我的爸爸是從小在所謂的"眷村"裡長大的小孩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

眷村裡有著爺爺奶奶家 爺爺的一口四川鄉音 這就是我的記憶 自小乘載的記憶

我的奶奶大概算是"正港"台灣人XD  在台中也算是生根在地的大戶女兒 

我是一個很典型在台灣“混”過的家庭中出生的第三代台灣孩子

在我這一代 對所謂爺爺那一種故鄉的認同已經很薄弱了

我是台灣人 留著中國文化血液的台灣人 但是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

 

這是我的政治認同 本質上這已經是乘載不同文化地域的兩個國家

硬要湊合在一起 就像飽讀詩書的氣質小家碧玉硬是要逼她嫁給財大氣粗的富有財主

這種婚姻是不會幸福的

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後的人民心性 很多已經失去了所謂中華文化千年的精髓裡子 以及那份寬厚仁愛

在強調狼性的地方講寬容

就跟把小羔羊仔子丟進狼群裡一樣瘋狂

這是時代歷史造就的 誰也沒辦法

在很多台灣人老是謾罵大陸人沒水準的同時

其實我覺得要反思的是 他們經歷過的一切 我們並沒有經歷過......

只有讀過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才能瞭解生活在那片包受摧殘的土地上的傷痛要怎麼逐漸密合 這是需要時間的

台灣人沒有比較優秀 但是我們多了幾分歷史對我們的寬廣包容 經歷了很多 但是至少在和平的年代逐漸的成長茁壯出我們的樣子 

我們有很多人承先啟後的保留起我們中華文化中最純正的一塊

在極度壓抑的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裡 乘載起一種接起西方自由民主資本主義國度的精神

踏在歷史的足跡上 我們不過就都是這樣長大的孩子而已

敵對 也不過就是政治一場而已 

 

好了 其實我只是想說 我一直都很喜歡中國文化 

我在聽杭蓋樂團的音樂時 會幻想自己也許有天會在蒙古草原奔馳

我在看羋月傳的時候 會希望自己有天可以去看看現在的咸陽古城 順便走走西安這個數朝古都

我不是個文人 更遑論墨客 可是美麗的宋詞唐詩 我還是有能力背誦個幾首經典

這是骨子裡流竄的血液吧!無法抹去的......

我是流著中華文化血液的台灣人 如果硬要這麼問我 我會這樣說的

我不會否認我是中國人 但是中國對我的意義不是一個國家 是一種文化

是語言文化風俗文學音樂種種的文化認同 非關政治

 

朱雀 寫的是南京 這座城市 走過繁華有過悲傷

當年的金陵 龍蟠虎踞 好不生風 後來的大屠殺 談起來都是一陣悲戚

這個城市裡的人似乎有自己的一種風骨 但是又難以道盡是什麼

是什麼在輪迴轉動的南京? 牽動著三代情懷 文物交錯?

這本書讀起來很悠長 沒有什麼溫暖或是驚心動魄 很平實但描述了一種難以著墨的"中國人"

好像在看一場時代電影 卻是淡淡的 一點哀傷 一點感慨 一點點在想像南京到底是什麼樣子.....

看完葛亮的朱雀 我會想再去找他的北鳶來看

中國文學裡所有的一種情懷 很多時候畢竟是翻譯文學給不了的

 

 

 

 

 

arrow
arrow

    Vita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